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04章 战争准备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就在金士麒回到迁江十天之前,从山海关而来的三个千户所的万名民众也终于抵达了迁江。

    那是很艰辛的一段旅程,长达半年时间,行程数千里。他们由大运河南下,逆长江而上,又沿着湘江一路奔波,穿越了帝国南方的崇山峻岭,数次与流寇山民冲突。几经磨难和病痛,有十分之一的人死在路上。

    直至天启六年九月初六那天,他们终于抵达了南丹卫。

    几乎就在那几天,藏宝港的2000户民宅先后都竣工了。在金士麒的“工厂化生产”的规划之下,仅仅两个月他们就完成了那浩大的工程。虽然那只是简陋的竹木土混合结构的“排屋”,但每一个远道而来的军户都分得了房舍,都有了自己栖身之所。随后的几天,他们被划分了职业、分派了田产。

    简直就在一瞬间,藏宝港就从一片工地化身为一座“鲜活的”城镇。它真真实实地屹立在红水河南岸,生机勃勃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金士麒回到迁江当日下午,他不顾旅途劳累,跟妾室只亲热半个时辰,随后就赶往大营。他召集了藏宝港所有“把总”以上级别的军将们,商讨备战事宜。

    他离开迁江将两个月,对南丹卫的军情几乎一无所知,看到那些兄弟们更是亲切。没成想,查应才和金士骏两位重要角色都不在迁江——金士骏去了柳州办事,而查应才去了南丹卫的“总部”三里屯,却找南丹卫的大头领白指挥使谈判。

    据说,白指挥使最近做了几件很混蛋的事儿。

    首先是银子的问题。

    两广总督宣布广西诸军进入备战状态之后,也派了一批军费下来,总计80万两。身为广西规模最大的世兵部队,南丹卫分得了其中的4万两。

    南丹卫的兵马进行了“作战整编”,被分为了2个“营”,其一是爱晚楼兄弟们的“迁江营”,其二就是南丹卫其他5个老千户所拼凑而成的“三里营”。两个营兵力相近,各有2000人。但白指挥使却只分了1万两银子给迁江,这不是欺负人嘛!

    最可恶的是:白指挥使事先不说如何分银子,只命令查应才等人迅速招募山兵,把他们名下的兵额补齐。现在人招来了,白指挥使却说只给1万两银子。

    那些山兵们都是从从藏宝港的6千建设大军中挑选出来的,可谓是“4里挑1”,他们的身体素质、开化程度都很不错,价格当然不能便宜。1万两银子,仅够那1600山兵的半年银饷,连装备费都不够,现在那些新招募的山兵只能使用竹枪木盾,简直跟玩具一般。

    爱晚楼兄弟们分析:白指挥使那老家伙一定是知道他们藏有大笔银子,想要借机榨干他们。

    除了银子之外,还有更可恶的。

    金士麒一伙儿人千里迢迢迁来南丹卫,是接替南丹卫在贵州战争中被全歼的那3个千户所,理应也继承那3个千户所的全部财产和军备。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批物资——大约80门火炮都被白指挥使吞没了,被他运到了嫡系的“三里营”。据说那个营将由他的儿子担任都司,那老头恨不得把南丹卫的锅碗瓢盆都塞给三里营。

    金士麒劝慰兄弟们,说那些火炮他早就听说过。那些火炮是早些年——大概100多年前南丹卫自制的,都是些百来斤重的轻型土货。质量低劣威力可怜,随时会炸膛,连鸡肋都算不上。即便是白给,咱迁江营也看不上眼。

    季锐副千户却说,“咱要不要那火炮是一码事,但白指挥使这举动,太让人心寒了。”

    姚孟阳千户更是一语道破:“一叶知秋啊!等以后开战了,送死的活儿都是咱迁江营的,最后的功勋封赏都是他三里营的。”

    “姚贤弟多虑了。”金士麒笑道,“打仗这种事儿,关键是看谁会抢戏。”

    对于平叛胡扶龙一战,金士麒很是期待。他是军人,他手里握着半个南丹卫和广西唯一的水营部队,他野心勃勃,他需要有一个足够宽阔的舞台展现他的价值。

    贵州的战争虽然庞大而残酷,但毕竟太遥远,据说要朝廷准备两年之后再进行战略性进攻。而胡扶龙这家伙却送来了一个好机会。时间恰到好处,强度恰到好处,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“离家近”——那叛贼距迁江只有100多里地,打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。

    这简直是一场为金士麒“量身打造的”战争。如今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组建部队、研制兵器、储备军资。等战火熊熊燃起,他们的力量就会迅速膨胀。

    所以,在天启六年九月的当下,金士麒怀着极其乐观的态度等待着那场战争的来历。他劝慰着兄弟们:想想辽东的窘迫,那刺骨寒冬,那大军压境,那死里求生的危亡……相对于然,眼前这些困难真是屁都算不上。我们必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,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能获得多少的战利品——是满载而归,还是两手空空。

    “兄弟们,忘记那几十门小破炮吧,哥哥我有更好的装备给你们。”

    金士麒一番侃侃而谈,众军将们的心热了起来。随后,军官们便把“迁江营”的编制向金千户报告。

    七月份迁江“水陆分兵”时,陆营分得了400名精兵,现在又招募1600当地的山兵,总计有2000人。其中作战单位是1个“骑兵大队”和4个“步兵大队”,每个大队各由1名“把总”军官统领。

    原本计划中还应设立一个“炮兵大队”,可惜那些炮……没了。

    迁江营的编制中,将“大队”作为标准的战术战斗部队,每个大队都能承担**的作战任务。迁江营的主官是都司查应才,其下设立两名“千总”官,由金士骏和魏广良担任。两名千总名下没有固定的部队,而是根据战术规划,临时统辖几个大队。

    金士麒很欣慰:这“大队”之类的编制,正是数月前他设立柳州水营时选择的名词,查应才哥哥果然沿用了,听起来真是顺耳。

    “骑兵大队”下属3个中队,包括1个重骑兵中队、1个轻骑兵中队、1个的辎运中队,每个中队各100名兵员。

    所谓“重骑兵”,只是装备了半身铠甲和圆盾,马匹有简单的防护,总体上并不算“很重”。但在南疆这亚热带的战场上,这是少见的厚重装备。这些重骑兵可以进行突击作战,甚至只要在敌人的面前展示他们完备的铠甲,就能产生足够的威慑力。

    另外一队“轻骑兵”则负责侦查、猎杀、追击、传令各种任务,堪称多功能兵种,宛若瑞士军刀一般的存在。

    迁江营的骑兵规模不大,但却有一项优势:他们从辽东带来的400多匹军马。那些蒙古马在北方只是寻常货色,但在广西却成了“高头大马”。对比广西当地的马种,它们在速度、敏捷、抗性、操控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