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680 风云起(八)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是谁募集了这么一大批的货物走私,企图嫁祸于二皇子朱允炆,但又故意留下一些痕迹?

    军镇的兵卒路过凉州正好帮忙,真的可能事出偶然吗?赵保是在为谁效忠,暗地里却又是为谁效忠呢?郑隆去那里了?是被灭口,还是被隐藏起来做最后一击?

    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谜团,正如之前的朱尚炳遇刺一案,在背后涉及了很多人物,他们好像是在挑战朱标的耐心,也好像已经看清楚了皇帝不想杀人的心思,于是更是胆大一些,直接动用了很多人力、物力。想要用舆论的力量迫使皇上做出一些事情。

    朱标太明白了,这种事情在历朝各代以不同的面目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,但是诸如此类的事情却永远不会杜绝。

    就算是自己废除了宦官制度又怎么样,现在只是一代而已,新兴的势力集团已经在大明朝堂之上出现了,自己的三个儿子后面,各有自己的追随者,而每个追随者后面都有自己盘根错节的关系网,牵一发而动全身,这句话在此时作为总结是最为恰当的。

    历史可以证明很多事情,但却很少能拿来作为借鉴对象,因为那都是一些失败的案例,记得朱标翻阅《洪武大典》,在朱元璋的一些思路里面,隐隐看出了他对国家大事的焦灼不安,他借鉴了唐宋时丞相成了权臣的历史弊端,费尽了心思割除了丞相的职司。但是却将所有的国家大事集中在自己身上,使自己成为了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,但是子子孙孙却不能继承他的勤勉。还是要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另外的人,于是造成了宦官之祸还有党争之局。

    再比如,朱元璋借鉴隋唐、蒙元时的藩镇之祸,于是大力的推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,谁知道自己尸骨未寒,就爆发了所谓的靖难之役,而在百余年后。皇室后裔又成了国家的一大财政负担。

    国家大势,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。

    就算是繁华经济的背后。总是隐藏着阵阵的痛楚。也根本没有给朱标任何可以借鉴的东西,以至于朱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,还不如朱元璋这个没有念过书的皇帝。

    因为朱元璋没有任何顾虑,可以一直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。比如说剥贪官的皮,做成稻草人挂在衙门旁边作为警示,比如说屡屡操起大刀,砍向一切可以威胁到他的地位和大明江山的人,哪怕是有一点点可能,朱元璋也不会放过。

    没有人敢忤逆朱元璋的意思,包括凭空多了六百年历史经验的朱标也是在其的威势下默默不出声。对其不敢有一点质疑。

    但是朱标不同,他从小的儒学所受到的教育使他不能轻易的拿起屠刀,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。废除了很多酷刑,曾经还想到过废除死刑,将死囚全部都发往海外岛上做劳工。趁着也可以开发新的疆土。要不是反对之人太多,可能已经成功了。就算是这样,朱标仍是诏命,死刑只适合于谋反、叛国之罪,其他死囚皆改做流放海外。

    虽然回到做了那么久的皇帝,在很多事情上。朱标仍然遵循着仁君的规则去做事。不过有很多事,在集权的统治下。更加容易实行了而已。

    也就是如此容易,才让朱标渐渐放松了戒备,各种政策的陆续实行,加上大明上下现在表面的繁华,实际控制的广阔疆土,一切都让朱标陶醉在自己的功勋之中。

    也的确,没有人比朱标能感受到自己给大明带来的变化,所以一时的陶醉在所难免,但是好景不长,随着他的五十大寿的即将来到,也随着自己身体的逐渐不适,大明帝国的储君争端已经在不知不觉的开始了。

    谁在幕后操纵,谁在煽风点火,又是谁在落井下石,朱标作为帝王,还是很快的搞清楚了事情的原委,因为在如今的大明,朱标的帝王之威依旧是无人能够替代,大臣们可以选择今后所要效忠的对象,但是当今的皇帝依旧使他们心中的阴影。不敢明着对抗。

    事情调查清楚了,但是朱标的心却沉了下去,这次的调查所遭受的阻力,要比上次朱尚炳遇刺之事调查费劲的多。

    每一个线索都有千丝万缕的头绪,需要很长时间的推敲和揣摩,每每一件事情,都有着无数种的说法,想要分辨出真假十分困难,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,朱标才悟出了一个缘由,那就是他对大明帝国的掌控能力已经开始下降了。

    无论是锦衣卫还是内厂,都有各派系的力量参杂其中,朱标频频更换官员的弊端终于显现出来,那就是每更换一次官员,那肯定会有嫡系继续留在原先的部门当中,远到最初掌控内厂的杨杰、掌控锦衣卫的齐泰,虽然过了二十余,但其中还有他们隐藏的棋子在暗中操作一些事情。

    大明如今没有宰相,但是每个手握过大权的人手中都像是一个小宰相,他们手里有十分庞大的资源,也许是门生学徒,也许是心腹手下,更或许只是他们的家丁仆人。

    正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,他们在位时不断的提拔心腹,就算是从哪个位置上退下来之后,手中还握着不少人情牌,二十余年的积累,的确是不能小看了。

    朱标仍旧没有动,他冷眼旁观着事态发展,解纶见了陕西按察使张亮,梅殷见了秦王府长史杨镇,徐辉祖回了自己的府邸之中等候圣旨,只有一个西北军镇的总督楚越,此时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,在驿馆中闷闷不乐。

    楚越不知道皇帝召他们进京到底是福是祸。也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迟迟不肯召见他们。他已经快六十岁了,从大明开始改革军制时的一个师长,到了现在一方军镇的总督。真的是很不容易,而且,他的总督任期还有一年就要到了,届时他会回到京师或者告老还乡,难道真的不能落个善终吗?

    在京师已经近半个月了,楚越在驿馆内坐卧不宁。他忽然接到西北军镇西安守备师师长刘进的密信,透露了一个使他惊愕的信息:凉州守备师三团的团长自尽身亡了。

    凉州守备师三团团长何宇正是那天擅自命令兵卒控制局势的指挥者。为了这件事,楚越已经将其扣押起来。关在西安城内交与西安守备师看管,随时等候皇上的调查,谁知道自己离开西安不过月余,何宇怎么就自尽了呢?

    楚越是最没有背景的人。就算是有,他的背景也是皇帝本人,再加上皇帝最忌讳的是朝廷大臣和军方来往,所以楚越进京以来,由于牵涉重大,所以一直都没有朋友敢冒险找他叙旧,这也是他烦躁的原因之一。正因为他没有背景,别人也不敢冒着皇上怪罪的危险来拉拢他,所以楚越所知道的版本最为简单。

    那就是。有马车五十余辆各种货物,说是朝廷慰问边塞将士之物。押运车队的人自称是秦王府的庶务总管赵保。过凉州河桥时拒绝海关查验,并和海关役吏展开对峙。并开始厮杀,正好河桥乃是守备师训练归来时三团要走的必经之路,看见两方厮杀,于是团长何宇下令将双方隔开,并给予扣留,准备交与凉州知府处理。

    但是由于处理不善。在混乱之中造成了海关巡检使郑隆、自称是秦王府书屋总管的赵保两人同时失踪,而货物在规整之后也短少了很多。

    这件事本来十分容易分辨。但是郑隆和赵保的失踪,加上货物根本没有证据说是二皇子和秦王所有,所以在陕西官场上根本也没有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